牟湘波专注于黄杨木雕的动物世界
专注于黄杨木雕的动物世界——记首批乐清市杰出人才牟湘波
■记者 刘丽娟
2014-09-24 乐清日报
人物简介:牟湘波,1969年出生,高级工艺美术师、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、中国木雕艺术大师,先后被授予“中国木雕榜眼”、“中国木雕根艺金雕手”、“浙江省工艺美术优秀人才”、“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”、 浙江根雕艺术中青年十大名师等称号。其创作的作品《家园》、《沐春》、《晚歌》、《人在旅途》等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、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馆、江西工艺美术馆、中国木雕艺术博物馆、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。
“童年老家的记忆非常深刻,日落、老农、耕牛、小桥、流水,我想把这个意境用黄杨木雕体现出来。”最近,牟湘波忙着将这个脑海中的美图打磨雕刻在黄杨木上。
“很多东西,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,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生命力,也才能打动人。”牟湘波说。
经过近30年的磨练,如今,牟湘波已能将雕刻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,在创作上更注重作品展示的意境。
偶然走上黄杨木雕路
与乐清不少黄杨木雕大师的家族传承不同,牟湘波走上黄杨木雕路有些偶然。
1987年高中毕业后,牟湘波应聘到乐清县黄杨艺雕厂当学徒。“之前,我完全没有接触过黄杨木雕。”牟湘波说,就是平时喜欢涂涂画画,没有多少美术基础。
经过半年培训上岗了。“当时很单纯,看什么都很新鲜,厂里的学习氛围也很好,师兄们经常一起沟通、学习。”牟湘波介绍,当时他常常去厂里的陈列室,这些作品给了他启迪,慢慢形成了一个想法,“我以后是不是也能创作出这样好的黄杨木雕作品?怎样提升黄杨木雕的雕刻技法?”
有了这份信念之后,牟湘波对黄杨木雕更加热爱,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,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了素描。1991年,听说厂里要送员工去中国美院进修,他毛遂自荐。由于有工作经验,又有一定的绘画基础,牟湘波顺利拿到了进修的名额。
探索创新雕刻技法
在美院里,牟湘波系统学习了绘画、雕塑等基础知识,通过看展览,以及众多艺术书籍、雕刻作品,他渐渐对乐清黄杨木雕艺术有了自己的理解。
回来后,他开始尝试一些新手法在黄杨木雕上的运用,把传统的精雕细凿和现代雕塑手法相揉和,摒弃传统刀工的“割”、“切”的过渡语言,利用现代的电动工具,表现作品的肌理效果,营造了不一样的视觉冲击。
传统木雕工艺讲究动物形态的逼真,传统刀法用得光滑,雕得仔细,而牟湘波刀下的动物则形似和神似兼具。
牟湘波介绍,这是他领悟了素描中“有块才有面”的要义后,利用“光”的明暗关系来处理动物造型,使得作品虚实有致,能让动物皮毛看上去极有自然感。
传统的黄杨木雕,一些木头的根部没有利用起来,作品衔接也不自然,往往是把一个独立的动物安放在一个另外做成的底座上,无所谓环境,影响了美观和意境的表达。于是,牟湘波就别出心裁地利用原木塑造动物的生存环境,也就是木雕的底座,使动物与环境融合。
黄杨木雕取材较难,常常会造成浪费。牟湘波利用一些边皮,采用浮雕的手法,雕刻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作品。
专注于动物世界
在牟湘波的作品陈列室里,牛、羊、猴、马、虎、熊、骆驼等各种动物木雕作品琳琅满目、栩栩如生。
他的作品题材注意到了呵护大自然,关注环境保护这一重大题材,并以自己擅长的动物雕刻来加以形象地表现,从被污染河中的牛,到秃山崖顶的猴,表达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、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,激发人们保护大自然、关爱野生动物的时代主题。长期以来他不断探索,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,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,获得了60多项大奖和荣誉。
牟湘波说:“我最钟爱的是木头中最丑的一部分,因为丑,所以才是独特的、唯一的,这样刻出来的动物即使造型一样,但由于它所处的环境不一样,整件作品也就不一样。“
多年来,牟湘波一直专攻动物雕刻。他说,太泛则不精,把动物雕刻好,就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了。
当问起他对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件时,他却说:“始终没有最满意的,有些作品几年后回过头来看,就不满意了,艺术追求是无止境的。”
- 上一篇:世界工艺文化节圆满落幕,牟湘波的木雕作品获得国际木雕技艺大赛 2014/11/26
- 下一篇: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不妨去杭州工美馆 2014/5/6